一、核心事件:寧夏鋰電申請破產,半年內再遭重創
曾被稱作 “第四桶油” 的化工巨頭中化國際,正加速從鋰電池領域抽身。10 月 14 日,中化國際(600500)公告顯示,董事會已同意控股子公司寧夏中化鋰電池材料有限公司(下稱 “寧夏鋰電”)申請破產重整并引入戰略投資者。這是其半年內第二家破產的鋰電子公司,標志著長達七年的鋰電布局近乎全面潰敗。
寧夏鋰電成立于 2018 年 10 月,注冊資本 5 億元,主營鋰電正極材料,中化國際持股 94%,是其產業鏈布局的關鍵一環。但該公司始終未能盈利,2024 年營收 1.55 億元卻凈虧 5.25 億元,年末已資不抵債 —— 負債 3.01 億元遠超 2.78 億元的資產總額;2025 年上半年頹勢未改,營收 8813.65 萬元、凈虧 2158.12 萬元,資產進一步縮水至 2.44 億元,負債仍達 2.88 億元。中化國際稱,此舉旨在通過引入投資人改善其資產負債結構,避免清算以保障償債與社會穩定,法院受理后寧夏鋰電將不再納入合并報表,而其實早在 2025 年半年報中,該公司已退出主要子公司名單。
二、連鎖崩塌:全產業鏈布局夢碎,多重失誤致潰敗
此次寧夏鋰電重整并非個例,今年 4 月,中化國際 2018 年全資收購的駿盛新能源已被裁定破產,8 月其股權被轉讓給邢東鋰電。回溯 2018 年,中化國際曾明確 “全球領先化工材料與新能源企業” 目標,謀劃覆蓋 “材料 + 電池 + Pack + 回收” 的全產業鏈,投入超百億規劃產能,如今這一藍圖已徹底瓦解。
布局失誤成為潰敗關鍵:材料端,寧夏鋰電主打 NCM 三元正極材料,恰遇磷酸鐵鋰電池快速崛起擠壓市場,2024 年國內磷酸鐵鋰裝車量占比達 81.4%,三元電池僅 18.5%,疊加產能過剩、價格下行,缺乏規模優勢的寧夏鋰電難以生存;電池端,駿盛新能源承載的動力電池產能規劃未能落地;Pack 端,與寶馬合作打造 20GWh 模組產線的百億項目也無疾而終。目前中化國際旗下僅剩河北中化鋰電(研發)與揚州中化鋰電(回收)兩家相關企業,全產業鏈布局基本瓦解。
三、業績拖累與戰略轉向:從追風口到守主業
鋰電業務潰敗對中化國際業績造成重創。2024 年其歸母凈利潤虧損 28.37 億元,同比暴跌 53.52%;2025 年上半年營收 243.53 億元(同比降 5.83%),歸母凈利潤再虧 8.86 億元。僅寧夏鋰電就帶來集中資金風險: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化國際對其應收款 2.56 億元(凈額 2.21 億元),4.7 億元長期股權投資全額計提減值,還為其 2.26 億元貸款履行了擔保清償義務,投資與債權恐難全額收回。
面對持續虧損,中化國際已明確戰略轉向。董事長張學工在 5 月及半年報說明會上均強調,將聚焦環氧樹脂、聚合物添加劑、對位芳綸等核心化工主業,打造產業鏈鏈長。這一調整已顯成效:2025 年上半年,基礎原料及中間體、高性能材料、聚合物添加劑三大板塊毛利率分別提升 1%、5%、1%,公司還在推進與南通星辰的重組以強化環氧樹脂競爭力。
這場戰略撤退折射出鋰電池行業的深刻變化 —— 野蠻生長時代落幕,新能源產業進入深度整合期,缺乏技術與規模優勢的企業加速被淘汰。中化國際的回調,正是從追逐風口向主業理性回歸的縮影。

為什么鋰電池的電壓是3.7V?揭秘背后的科學原理2025-10-16 16:07
|
鋰電公司業績分化,“反內卷”重塑競爭格局2025-08-29 13:31
|
25GWh!中創新航江蘇常州高性能鋰電池項目開工2025-06-20 09:37
|
曹德旺妹妹港股IPO敲鐘 正力新能“卡位”磷酸鐵鋰電池機遇期2025-04-16 08:35
|
海目星集團獲新發明專利,鋰電池裝配技術迎新突破2025-04-10 08:54
|
1-2月福建省鋰電池出口170.95億 居全國首位2024-03-13 11:01
|
工信部:7-8月全國鋰電池總產量超過180GWh2023-10-09 17:31
|
工信部:3-4月全國鋰電池總產量超過138GWh,同比增長45%2023-06-12 09:51
|
1-2月全國鋰電總產量超過102GWh,同比增長24%2023-04-06 08:37
|
乘聯會:磷酸鐵鋰電池2022年中國市場份額達55.6% 鈉電池成本優勢顯著2023-01-31 10:17
|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