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啟港股招股,招股期持續至10月31日,計劃于11月5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后,賽力斯將成為又一家“A+H”兩地上市的豪華新能源車企。
這只是近期新能源車企赴港上市熱潮的一個縮影。9月25日,奇瑞汽車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10月2日,嵐圖汽車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10月16日,千里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阿維塔科技也被曝計劃于年內遞交港股上市申請。仿佛約定好一般,主流新能源車企紛紛奔赴香江,一場資本市場的重大變革正在上演。
車企的“新一波赴港上市熱潮”
曾幾何時,中國汽車工業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艱難前行。如今,隨著新能源汽車革命的到來,中國車企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更開始通過資本渠道加速全球化布局。
進入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車企赴港上市的節奏明顯加快。9月7日,奇瑞汽車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數周前,嵐圖汽車也明確將以介紹方式赴港上市。積極推進港股IPO的賽力斯等第一梯隊車企也加入這場自主品牌車。
此次上市熱潮覆蓋了產業鏈上下游多家企業。除了整車制造商,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已于5月20日在港交所主板正式上市,格林美、正力新能、先導智能等汽車供應鏈企業也在“跑步奔赴港股”。
一時間,被譽為“東方之珠”的香港,成了國內汽車產業鏈企業上市融資的“風水寶地”。
從融資規模看,此波上市潮不容小覷。奇瑞汽車以91.45億港元募資規模登陸港交所,成為年內港股最大車企IPO。賽力斯預計募資凈額高達129.249億港元,計劃用于公司研發投入、多元化新營銷渠道投入等多個領域。
“這股上市熱潮的背后,是新能源車企對資金的迫切需求。”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如是說。造車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研發、產能擴張均需持續投入。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已進入核心技術比拼的深水區。從固態電池研發到L4級自動駕駛落地,每項突破都需持續性巨額投入。數據顯示,頭部車企年均研發投入已突破百億元,而資本市場恰好能夠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賽力斯在港股IPO計劃中明確將70%募資凈額用于研發投入,比亞迪通過再融資持續加碼刀片電池與智能駕駛技術。這種“上市融資—技術突破—市場認可—再融資”的正向循環,已成為車企保持技術領先的核心邏輯。
與此同時,行業淘汰賽正在加劇。有從事募資的人員表示,包括比亞迪、小米集團在內的車企,正處于競爭較為激烈的行業時間段,今年是中國車企們“你死我活”的一年,誰能夠拿到更多的錢,意味著誰多一些活下去的機會。
隨著新能源汽車賽段進入后半場,電動化、智能化不僅需要巨額研發投入,還要求企業重構供應鏈、生產流程和商業模式。對于車企而言,百億規模的融資只是開始,未來還需要持續投入以應對技術迭代和市場變化。
除了融資需求,全球化戰略是車企赴港上市的另一核心考量。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表示:“港股國際化程度高,有助于車企提升海外知名度,吸引國際資本,為海外建廠及運營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海外市場正日益成為車企增長的重要來源。以比亞迪為例,其2月份海外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高達67025輛,同比增長187.8%,創下歷史新高。奇瑞計劃港股IPO募資350億元,用于泰國、馬來西亞工廠建設及歐洲市場開拓。
港股市場為車企提供了便捷的出海跳板。2024年,港股市場南向資金凈流入超3000億港元,國際投資者占比超60%。在這樣的資本結構下,企業不僅通過港股IPO直接獲取美元、歐元等外幣資金,還能規避匯率波動對海外投資的影響。
對于車企而言,海外建廠及運營需要大量歐元、美元等外匯儲備,港股募資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渠道,避免了資金出境的復雜流程。
曹鶴分析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擁有來自全球的投資者和多元的融資渠道。汽車產業鏈企業如果在香港成功上市,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全球投資者群體,如主權財富基金、養老基金、對沖基金等知名資本,將有助于增加融資機會,提高資金籌集能力。”
國際資本對港股新能源賽道表現出濃厚興趣。去年下半年以來,已有超20家新能源公司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國際資本認購踴躍,搶灘港股新能源賽道。
國際投資者借助港股押注新能源賽道,是對全球能源轉型趨勢的把握和對中國新能源產業地位的認可。在全球能源轉型大趨勢下,新能源已成為替代傳統能源的重要解決方案,也是未來數十年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賽道之一。
中國在光伏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已確立全球領先地位,擁有一批極具競爭力的優質企業,國際資本迫切需要綁定這些正在全球擴張的新能源龍頭企業,分享其增長機遇。
例如,5月份在港上市的寧德時代,其H股國際配售占比高達92.5%。3月份完成56億美元閃電配售的比亞迪股份,吸引了全球眾多頂級長線投資者、主權基金、中東戰略投資人參與,充分顯示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信心和支持。
香港市場新能源生態圈蓬勃發展,投資港股成為國際資本便捷、高效配置中國新能源核心資產的重要渠道。目前,香港市場匯集了大量頂尖的新能源企業,這些公司代表了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產業的核心力量。
赴港上市不僅是融資手段,更是自主品牌實現“融資與出海”雙輪驅動的重要跳板。通過對接國際資本,車企得以加速全球布局,從“本土巨頭”蛻變為“全球玩家”;借助更寬廣的平臺和更充沛的資金,它們可進一步推進技術迭代、品牌升級與海外拓展。
這一進程還將推動產業整合與良性發展。上市平臺的加持,有望激活并購重組市場,促進行業從當前“百家爭鳴”的階段,向更高集中度的成熟階段進化。這不僅有助于緩解行業“內卷”、構建健康競爭生態,更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自主品牌與國際巨頭在全球市場全面競合的關鍵一步。
在行業淘汰賽加劇的背景下,多家新能源汽車公司配售,也昭示著汽車企業在研發投入、市場擴張等多方面,均需要更加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對于車企而言,赴港上市既是為了應對當下的競爭壓力,也是為了布局長遠發展。
通過赴港上市,車企不僅獲得資金支持,還能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上市過程中的股權改革與信息披露要求,能倒逼企業完成現代化轉型。通過上市實現股權全流通、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股權激勵等,既能優化股權結構,又能激發核心團隊活力。
新能源車企赴港上市,最終將為用戶和市場帶來多重利好。隨著車企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它們能夠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為用戶提供更優質、更先進的產品和服務。
香港市場本身也成為新能源汽車品牌展示實力的重要舞臺。截至2025年7月,全港電動車保有量已超12萬輛,占車輛總數約14.3%,香港目前每10輛新登記私家車中,就有7輛為電動車。
內地新能源車企在香港市場的表現同樣引人注目。2025年9月,中國香港私家車首次登記品牌前10名榜單上,內地智能電動車集體“破圈”:極氪以546輛的登記量拿下11.7%的市占率,埃安246輛(5.3%)、小鵬120輛(2.6%)、名爵109輛(2.3%)緊隨其后。
被稱為“亞洲電動汽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陳清泉認為,內地電動車卓越的性價比,是其在香港市場顯著崛起的關鍵。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有更多樣化、更具競爭力的產品選擇。
隨著中國新能源車企通過港股上市加速全球化進程,全球消費者將能更快享受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帶來的創新體驗,這將改變全球用戶對“高端汽車”的固有認知,讓“中國智造”成為全球高端市場的新選擇。
隨著賽力斯下月初在港掛牌,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港股盛宴將再添新成員。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車企追隨這股潮流,香港資本市場的活水將滋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向全球。這場跨越山海的資本聯動,正在重塑世界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
對于中國新能源車企而言,赴港上市不是終點,而是全球征程的新起點。通過香港這個國際資本平臺,中國車企正加速從“本土冠軍”向“全球巨頭”蛻變,向世界展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硬核實力與創新潛能。

車企與動力電池企業合作,固態電池研發頻現突破性進展2025-10-30 09:29
|
彌補新能源車短板,奇瑞加速混動產品布局2025-02-25 09:28
|
寧德時代在廈門成立新能源科技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2025-02-20 17:29
|
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新能源材料研發闖進“無人區”2020-06-23 11:50
|
秦志東:福田電動化和氫能是互補的關系2020-01-12 17:19
|
李斌:電池服務理念“Battery as a service”2020-01-12 13:54
|
王傳福:比亞迪‘刀片電池’將于3月量產2020-01-12 13:44
|
長城汽車魏建軍:做氫能必須有耐心 做車企必須闖國際2019-06-04 09:28
|
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新能源車補貼退坡是雙刃劍2019-03-02 15:44
|
中國起停電池征服歐美車企的關鍵,不是價格和設備2019-01-18 10:15
|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