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搶單潮起:訂單排產延至 2026 年的產能競賽
2025 年全球儲能市場呈現 “中國芯” 主導的格局,國內頭部企業海外訂單排產已延續至 2026 年第一季度,形成罕見的 “產能懸崖” 現象。這一熱潮的標志性事件是 8 月 26 日海辰儲能與沙特電力公司(SEC)簽署的 1GW/4GWh 儲能項目協議,合同總額達 3.62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25.10 億元),涵蓋沙特塔布克省、哈伊勒省兩座大型儲能電站的系統設計、設備供應及長期維護。該項目計劃 2026 年投運,將承擔負荷轉移、黑啟動、頻率調節等多重電網任務,全部采用海辰儲能 1175Ah 長時儲能電池,成為中國大容量電芯技術出海的里程碑。
產能緊張態勢在頭部企業中尤為顯著。海辰儲能廈門基地已實現滿負荷生產,重慶基地一期一階段生產線于 2025 年底投產,兩座基地合計產能支撐其海外訂單交付至年底。行業數據顯示,寧德時代上半年儲能電池系統營收達 284 億元,毛利率 25.52%,其簽約的澳大利亞 24GWh 項目與阿聯酋 19GWh 項目排產計劃已排至 2026 年 Q1。比亞迪同樣斬獲中東超 10GWh 訂單,采用 314Ah 電芯技術的儲能系統需滿足當地高溫環境下的穩定運行要求。這種全球性需求爆發推動中國儲能電芯企業全球市占率飆升至 91.2%,寧德時代以 30.7% 的份額位居全球第一。

供需失衡引發市場結構性緊張。受原材料價格波動與產能爬坡周期影響,儲能電芯價格近三個月上漲近 20%,部分規格產品出現 “加價也排不了單” 的情況。上海有色網數據顯示,2025 年全球儲能需求增速約 5%,但中國頭部企業訂單增速遠超行業水平,海辰儲能上半年出貨量同比增長超 80%,訂單儲備超 63GWh,這種供需錯配預計將持續至 2026 年產能釋放周期。
二、技術迭代突破:大電芯技術定義行業新標準
中國儲能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源于持續的技術迭代,以海辰儲能 1175Ah 和寧德時代 314Ah 為代表的大電芯技術,構建了 “長壽命、高安全、高適配” 的產品矩陣。海辰儲能 1175Ah 長時儲能電池采用磷酸鐵鋰體系,循環壽命超 1 萬次(70% 容量保持率),在 25℃環境下 0.5P 充放電循環可穩定運行 10 年以上,完美匹配沙特 1GW/4GWh 項目 20 年運營周期的需求。其 - 30~60℃的超寬溫度放電范圍,能夠適應中東沙漠地區極端溫差環境,而 160Wh/kg 以上的能量密度則降低了系統集成成本。
寧德時代 314Ah 電芯則成為高容量場景的標桿產品。該電芯額定電壓 3.2V,工作電壓范圍 2.5-3.65V,通過優化電極材料配比與隔膜工藝,實現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的平衡。在澳大利亞市場,搭載該電芯的儲能系統順利通過 CEC 列名認證,滿足 AS/NZS 5139:2019 標準對非家用儲能系統的嚴苛要求,包括防火防爆、化學泄漏防護等安全指標。這種技術合規性使其成功切入澳大利亞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目標(LRET)補貼項目,成為當地風光儲一體化項目的首選電芯。
技術突破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結構創新,大電芯設計減少模組連接件數量,使系統能量密度提升 15%;二是材料升級,采用納米涂層隔膜與高穩定性電解液,將熱失控風險降低 60%;三是智能管理,通過 BMS 算法優化充放電策略,使電芯循環壽命延長至傳統產品的 2 倍以上。海辰儲能技術負責人在沙特項目說明會上指出,1175Ah 電芯的 “無短板” 特性 —— 長循環、寬溫域、高安全,正是擊敗日韓競爭對手的關鍵。
三、產業重構效應:價格波動與全球競爭力升級
儲能電芯的供需失衡正在引發產業鏈連鎖反應。自 2025 年二季度以來,314Ah 等主流規格電芯價格上漲近 20%,主要受正極材料碳酸鋰價格反彈與產能釋放滯后影響。行業分析顯示,頭部企業訂單能見度已達 18 個月,而新產能建設周期通常需要 24 個月,這種時間差導致 “產能荒” 加劇。海辰儲能重慶基地雖規劃 56GWh 總產能,但一期 6GWh 產能要到 2026 年才能完全釋放,短期內難以緩解供應壓力。
價格機制重塑倒逼產業升級。與 2023 年不同,此次價格上漲伴隨技術溢價分化:搭載 1175Ah、314Ah 等先進電芯的系統報價較傳統產品高 15%-20%,但仍供不應求。寧德時代 25.52% 的毛利率水平,遠超行業平均 18% 的水平,印證技術創新對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這種 “良幣驅逐劣幣” 效應推動中小廠商加速退出,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CR5 企業全球份額已達 68%。
全球化布局成為破局關鍵。寧德時代美國密歇根工廠、海辰儲能歐洲辦事處的設立,不僅規避貿易壁壘,更實現本地化響應。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歐洲儲能市場的份額從 2023 年的 45% 躍升至 2025 年的 72%,其中符合歐盟《廢舊電池管理》法規的區塊鏈溯源電芯占比達 90%。這種 “技術 + 合規” 的雙重優勢,使中國儲能電芯在全球新一輪能源轉型中占據主導地位。
隨著沙特 1GW 項目 2026 年投運與澳大利亞大型儲能電站的陸續并網,中國儲能電芯的技術路徑將成為全球行業標準。從訂單排產的時間跨度到技術參數的場景適配,中國企業正在用 “產能規模 + 創新速度” 重構全球儲能產業格局。當 1175Ah 電芯的長時運行數據與 314Ah 電芯的安全記錄持續得到驗證,這場由技術迭代驅動的搶單熱潮,將推動中國儲能產業從 “規模領先” 邁向 “價值引領” 的新階段。
光伏行業回暖信號顯現:技術突破與場景延伸的雙輪驅動2025-09-08 09:17
|
兩大巨頭聯手開發下一代固態電池技術2025-03-10 14:44
|
于清教:我國電池企業在固態電池技術研發等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2024-06-28 10:02
|
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跨越創新周期 迎接國際新一輪動力電池技術之爭2024-01-27 07:44
|
歐陽明高院士:氫能燃料電池核心問題是技術改進和成本下降2024-01-08 08:31
|
馬仿列:電池產業競爭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能力2023-11-09 10:16
|
歐陽明高院士:堿性電解制氫技術有長期競爭力2023-05-25 09:43
|
科技部:提升氫能產業各環節關鍵核心技術研發2023-03-29 09:48
|
觀點|歐陽明高院士:物理法回收技術碳減排潛力巨大!2022-09-28 08:24
|
比亞迪王傳福:堅持磷酸鐵鋰技術路線2022-09-26 10:51
|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