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國燃料
電池企業加快布局,多項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成本顯著下降。同時,在資本的加持下,燃料
電池市場將在未來10年持續快速增長。
近日,由氫電邦主辦的“2023年氫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人士分享了我國燃料電池產業的創新與突破,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作為雙碳目標下交通領域的一個關鍵技術,相較于鋰電池,燃料電池的加注時間短、續航里程長、低溫特性好及功率密度高。”武漢雄韜氫雄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經理江坤表示,“實際上,首批示范城市群規劃和已經運用的市場規模,與國家規劃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無論從經濟目標,還是公益目標來看,燃料電池在未來兩年將會迎來一個較大的爆發或提升。”
技術革新進程提速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3年7月,燃料電池系統裝機量為80.2MW,同比上升54%。國金證券分析指出,今年,我國燃料電池裝機規模預計將呈現高增長趨勢,在政策細則落地疊加產業鏈成熟度提高背景下,行業放量增長確定性強。
市場規模擴大的同時,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及關鍵材料相關技術在不斷地革新。
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漢斌稱:“近幾年,我國電堆在技術、性能方面均有大幅提升。電堆的體積功率密度從1.8提升到6.0,低溫性能從零下10度提升到零下40度,單堆功率從36千瓦提升到60千瓦,我國的電堆技術進步非常快。”
據李漢斌介紹,新源動力去年建成了世界領先的一條CCM(催化劑涂層質子膜)膜電極自動化生產線,采用卷對卷雙斑直涂工藝,膜電極產能已經達到400萬片/年。
國金證券認為,低成本、高性能、批量供應的國產電堆是燃料電池汽車成本下降從而與傳統汽車競爭的關鍵所在。
“電堆占整個系統的60%,目前我們的成本比2021年下降了60%。目標是到2025年,較今年要再下降25%。”李漢斌如是稱。
“包括技術工藝、批量制造和國產材料,最終的目標是到2025年,我們希望整個系統層面的成本能做到1000元到1500元。”
多家企業加速布局
隨著氫能產業規劃落地實施,燃料電池技術不斷迭代,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正不斷強化在氫燃料電池領域的布局。
8月18日,廣匯能源向媒體表示,公司氫能項目的前期手續已經全部完成,土建項目全面動工,“綠氫+工業副產氫+儲氫+加氫站+氫能燃料重卡應用示范工程”年內會建成投運,預計今年11月份前后開始試運行。
萬潤股份8月16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九目化學正在積極推進“無氟高穩定支狀多元嵌段式燃料電池質子膜材料項目”,目前正處于中試開發階段。
搜索發現,8月以來,包括溯聯股份、和順電氣、云海金屬、深圳能源等眾多上市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披露了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的最新進展。
近日,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出現了10億元級大單。8月9日,云內動力公告稱,公司同意向中交機電提供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和相關服務,并于近日與中交機電簽署了采購合同,合同總價10.31億元。
資本賦能氫燃料電池
氫能,被譽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巨頭重金入局。
據華寶證券不完全統計,自去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共有83項產業資本投資氫能相關事件,主要集中在氫能綜合投資、制氫、燃料電池材料和系統方面。其中,上海碳際、氫新科技等企業半年實現了兩次融資。
以碳際科技為例,作為氫燃料電池碳紙和氣體擴散層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碳際科技也深獲資本市場認可。今年1月,公司完成由武岳峰資本獨家投資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今年5月,公司完成千萬級A+輪融資,由上海科創系的海望資本獨家投資。隨著資本的加持,碳際科技將加快碳紙和氣體擴散層等氫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
又如近期中科富海成功完成C輪8億元巨額融資,引發市場關注。本次融資由誠通混改基金和建信股權共同領投,國投招商、工銀投資、越秀產業基金跟投,原股東興業國信、中科先行創投、中科創星在本輪繼續跟投。
此外,還有捷氫科技、中鼎恒盛、國鴻氫能等多家企業謀求上市。其中,氫能“獨角獸”國鴻氫能再次沖擊港股IPO。若順利完成,將成為繼億華通之后第二家在香港上市的氫燃料電池企業。
對于燃料電池企業未來發展需要注重的事項,李漢斌強調了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進一步做好產品性能,包括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還有降低成本。第二個就是市場。目前我國的燃料電池主要是應用在商用車,但是燃料電池作為動力一定要應用在乘用車上,否則就不會有大的前景。要始終堅持商乘并用,同時去開展多產品應用,逐步擺脫政策依賴,從而完全實現市場化。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