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增長十倍,全球市場份額超60%,五年時間,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完成了一場驚艷的跨越。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在10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系列數據:我國動力電池產量從2020年的83.4GWh增長至2024年的超過1000GWh,在全球裝車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中國企業穩占六席。
從完全依賴進口到全球市場份額超過60%,從技術追隨者到標準制定者,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在“十四五”期間書寫了一部產業升級的教科書式案例。這個跨越式發展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成功密碼?
五年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還處于“跟跑”階段;五年后的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動力電池領域的領跑者。數據表明,中國動力電池產量在“十四五”期間實現了數量級的飛躍。
中國動力電池不僅滿足國內需求,更走向全球市場。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動力電池出口量達約130GWh,同比增長32.7%。通過投資建廠、建立研發中心等方式,中國企業積極布局歐洲、東南亞、非洲等海外市場。
中國已構建起完備的動力電池產業鏈體系,向全球供應了約70%的電池材料、超60%的動力電池。這些數字背后,是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難以撼動的供應優勢。
產業集中度與全球競爭力顯著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十強企業中,六家中國企業合計市場份額達到67.5%,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等品牌已成為全球綠色能源領域的重要力量。
區域集群效應也更加明顯。以四川省宜賓市為例,2024年該市動力電池產量占全國的16%以上、全球10%,即全世界每生產10塊動力電池,就有1塊是“宜賓造”。這樣的產業集中度彰顯了中國動力電池制造的規模優勢。
技術創新是中國動力電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核心驅動力。“十四五”期間,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在關鍵材料研發、單體電池設計與系統集成等環節取得突破,綜合性能邁上新臺階。
量產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超過300Wh/kg,半固態電池逐步實現裝車應用。全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進程也在加快推進。這些技術突破直接支撐了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的大幅提升。
充電效率的顯著提高是另一大亮點。我國動力電池充電效率提升了四倍以上,實現了“充電五分鐘,續航超過500公里”的重大突破。這種充電體驗的革命性改善,極大緩解了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在系統集成技術方面,無模組動力電池包技術(CTP)、電芯到底盤技術(CTC)等創新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大幅提升了電池包的能量密度和空間利用率。鈉離子電池等新一代電池技術也取得重要進展,已有多家企業實現鈉離子電池量產裝車。
中國動力電池技術已達先進水平。單體能量密度從2012年的150Wh/kg提升到300Wh/kg,成本下降85%左右,支持車輛續航里程最高超1000km。這種性能提升與成本下降的“雙螺旋”上升,是中國動力電池競爭力的直接體現。
技術創新離不開研發投入。“十四五”期間,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占比全球第一,為動力電池技術突破提供了堅實基礎。
中國動力電池產業能夠迅速崛起,離不開完善的產業鏈生態。我國已建立起涵蓋關鍵材料、電池制造、系統集成、回收利用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產業體系。
從產業鏈完整度來看,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四大關鍵材料已完全實現國產化供應,產品性能與成本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數據表明,中國企業在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關鍵材料的全球市場份額分別達到很高比例,其中負極材料全球裝載量中,中國企業占比高達95%。
產業鏈協同優勢明顯。由政府牽頭,行業組織聯合汽車企業和電池企業,共同制定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圖,明確階段性目標和任務。這種協同機制有效避免了各自為戰,形成了發展合力。
產業集群效應也十分突出。以四川省為例,近年來匯集能源、產業、人才優勢,聚力推動產業建圈強鏈,動力電池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串珠成鏈、集鏈成群的跨越式發展。今年1-9月,四川省動力電池產量達168.1GWh、同比增長49.2%,全年有望突破200GWh,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產業生態的完善還體現在標準化建設上。“十四五”期間,我國先后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等產業政策措施70余項,推出超過100項國家及行業標準。這些標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明確指引,保證了產品質量與安全。
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快速發展,與科學的政策支持體系密不可分。“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新能源汽車明確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要突破高安全動力電池、高效驅動電機等關鍵技術。
國家層面先后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為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提供了明確指引。同時,通過實施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免征車輛購置稅等產業政策,有效促進了產業發展。
政策支持不僅體現在資金層面,更體現在構建協同創新平臺上。打造“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等行業關鍵共性問題協同攻關平臺,指導成立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面向行業共性問題促使建立產學研聯合攻關機制。
政策實施還具有前瞻性和連續性。在產業發展早期,補貼政策通過提高能量密度指標有效激勵續航里程提升;根據市場發展形勢與企業反饋意見,2020年起補貼政策不再提高能量密度指標要求,鼓勵電池技術多元化發展。
針對要素保障能力提升,政府開展了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活動;針對智能網聯技術前沿布局,成立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等實驗室。這些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為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盡管成就顯著,但中國動力電池產業仍面臨諸多隱患與挑戰。產能過剩問題不容忽視。隨著新能源汽車整車產能擴增過快,導致動力電池產業累積大量過剩產能。
盡管動力電池目前產能巨大,但其仍存在著“技術水平偏低”的硬傷,“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是當前困擾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回收利用體系不健全是另一大短板。隨著早期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進入報廢期,回收壓力不斷增大。一般來說,運營類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報廢周期為3至5年,私人乘用車報廢周期為5至8年。
據統計,2015年,我國報廢動力電池總量累計為2萬至4萬噸,對應的回收率僅為2%。2016年,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總量不足1萬噸,回收率不到20%。未來,如果不能有效處理這些日漸增多的廢舊動力電池,將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核心技術專利不足也是潛在風險。在全固態電池專利布局方面,日韓全球領先,排名前十的機構均為日韓企業,中國近年來加大了全固態電池專利布局,但與國際領先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知識產權風險正在加劇。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副司長陳仕品指出,我國企業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專利布局仍然不足,一旦產業出海將可能面臨巨大知識產權風險。
同時,國內產業“內耗”嚴重。不少國內競爭企業在技術上搞“拿來主義”,搶占中低端技術領域市場份額,降低應有的技術門檻,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
碳足跡管理也是產業國際化的薄弱環節。我國是動力電池產銷大國,但國內針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的研究起步較晚,至今尚無專門針對電池產品碳足跡核算的標準規范及可靠數據庫。這對產品出口構成潛在障礙。
面對這些挑戰,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需多措并舉,才能實現從電池大國向電池強國的轉變。構建全生命周期生態體系是當務之急。要強化動力電池溯源體系數字化建設,建立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體系,加快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
針對回收體系不健全問題,可借鑒代表委員們的建議:以省為單位試點一批規范化回收企業;加快出臺鼓勵“區域化回收+中心倉+就近處置配套”的引導性政策;要求廢電池回收必須做到實物流、轉移聯單流、發票流三流合一,可追溯精準化管理。
加強技術創新和專利布局是關鍵舉措。需共建高效的產學研協作體系,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完善大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權益分配機制,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高價值專利資源。
尤其是在全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領域,應加大研發投入,爭取在新一代電池技術競爭中占據制高點。寧德時代計劃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小批量生產,這樣的技術前瞻性布局值得鼓勵。
優化產業政策環境也至關重要。要研究編制動力電池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進一步明確動力電池產業技術水平和標準化,避免由于盲目發展引發低端產品產能過剩。
政府可優化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技術門檻,由普惠補貼轉變為獎優扶強,鼓勵動力電池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延伸產業鏈等方式做大做強。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同樣不可忽視。應盡快制定我國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方法論和數據庫,并與國際接軌;同時積極參與制定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國際標準,推動標準規范國際合作互認。這將為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全球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從四川宜賓的工廠車間到德國寶馬的生產線,從寧德時代的研發中心到歐洲的電池工廠,中國動力電池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隨著2025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下月在宜賓舉辦,世界將再次聚焦中國動力電池的創新成果。
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覷,但機遇更大。到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未來屬于那些能夠在技術創新、綠色低碳和全球布局之間找到平衡點的企業與國家。
中國動力電池的故事,是一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產業升級教科書,更是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這場綠色能源革命,才剛剛開始。

中國牽頭制定全球首個智能出行安全隱私國際標準2025-10-14 10:40
|
中國儲能電池技術突圍:全球市場份額攀升與多元化場景落地2025-09-08 09:09
|
貴州福泉“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實現磷酸鐵鋰電池一體化發展2022-04-14 09:44
|
中國計劃到2025年有5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上路2022-04-14 09:12
|
加大關鍵技術攻關《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獲通過2020-10-10 11:03
|
《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全文2019-07-01 23:28
|
中國首個氫能源產業白皮書發布 濰柴動力投500億建產業園加碼新能源2019-06-27 09:01
|
廣州打造“中國氫谷”2019-05-05 10:11
|
德國政府10億歐元砸向電池制造2019-04-10 10:43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加速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的開發和商業化2019-04-03 09:42
|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