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月 31 日,為期兩天的 2025 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峰會暨第十三屆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會議在深圳圓滿落下帷幕。作為全球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的年度盛會,本次峰會吸引了來自 300余名政、產、學、研代表參會,圍繞政策標準、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核心議題形成多項共識,為應對全球動力電池退役潮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在我國動力電池年退役量即將爆發的關鍵節點,本次峰會的成果落地將加速推動行業從規模化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前沿技術突破性進展 材料再生成核心焦點
8 月 31 日的閉幕日議程以 "電池材料再生前沿技術" 專題論壇為核心,集中展示了我國在電池回收高值化利用領域的最新突破。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長周光敏先生發表了“失效鋰電池電極材料的修復與再利用”的主題演講。圍繞鋰電池資源回收與材料修復的研究進展進行介紹,重點闡述了直接回收與修復技術的應用思路、實驗方法及實際效果。
當前主流的火法與濕法回收技術存在能耗高、排放大、成本高等問題,亟需開發更高效、環保的回收與修復方法。“直接回收”和“材料修復”的新路徑,旨在避免傳統回收中對材料結構的破壞,實現材料的高效再利用,推動閉環回收和升級回收。
他系統介紹了三元材料、磷酸鐵鋰等多種體系鋰電池材料的直接回收與修復技術,提出了高效、環保、低成本的解決方案,直接再生能耗降低40%,溫室氣體減排50%,升級產物價值提升200%(如高壓鈷酸鋰溢價顯著)。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張海濤先生為在場嘉賓講解了“廢舊石墨負極材料人工界面層修復”的進展。該團隊開發了包括拆解、粉碎、清洗、高溫處理等在內的低成本、高效回收工藝,能有效修復石墨結構缺陷,提升其性能。通過界面調控、結構修復等手段,實現再生石墨在性能上接近甚至超越原始材料。
他介紹說,廢舊石墨再利用面臨挑戰包括:來源復雜、種類繁多、結構缺陷多等問題。該研究團隊通過簡化工藝、提升一致性、降低單位成本等方法應對挑戰,開發出適用于不同應用場景的再生石墨產品。
該團隊采用高溫處理修復內部缺陷,提高石墨化程度,通過表面包覆改善與重構表面電子/離子傳輸通道,減少SEI過度生成。用無機TNO人工界面層包覆方法,減緩SEI過度生長及反復破碎,抑制電解液分解;采用低溫構筑有機人工界面層,成功構筑15、30、60 nm厚度人工SEI等。該相關技術在河南焦作某企業獲得驗證,石墨除雜通過1500噸/年工藝驗證,回收率達到90%。
中科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主任張洋先生發表了“鋰電池正極材料回收降本增效新技術及產業化”的主題演講,他表示當前回收體系“小散亂”,提純技術“長高低”,超額投建,低質生產力過剩,兼容性極差。再生利用收率低、流程長,污染大、能耗及物料消耗高,占地大、工況經濟性差。設備繁多,自動化程度低,與工藝脫節。目前行業從業人數已達18萬,但真正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的企業仍不多,說明行業尚處于成長期。
他介紹了基于大科學裝置+聚變材料提純共性技術,突破產能及固危廢區位限制,規避環境影響及固定投資風險,關鍵材料綠色循環及能源安全。
此外,他還介紹了新型清潔短程高性能提鋰裝置體系:萃取原理。利用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不同,使溶質物質從一種溶劑內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的方法,用于元素分離、純化和富集。其優點是,連續運行、處理量大、效率高、成本低、萃取劑循環使用、固廢極少;選擇性高;平衡速度快,萃取過程一般在幾分內完成;提取率和純度高等。
中南大學教授楊越先生發表了“退役鋰離子電池材料回收與材料化循環利用”的主題演講。重點介紹了優先提鋰、材料修復、雜質調控等方面的研究與工程實踐。
他表示,隨著鋰價上漲,優先提鋰成為趨勢。該團隊采用通羥基自由基•OH生成調控與有機萃取廢水處理,強化了過氧化氫裂解,實現了•OH選擇性高效生成,萃取廢水有機物脫除率大于85%, 其優勢是規避從鎳、鈷、錳分離流程長,成本高的難題;生產制度靈活;流程短、操作簡單,并可獲得高附加值鋰電正極材料再生產品。
據他介紹,該團隊的廢舊磷酸鐵鋰濕法優先提鋰及磷酸鐵制備技術,解析了退役磷酸鐵鋰材料浸出熱力學與動力學反應機理,通過鋰選擇性浸出技術,鋰溶液凈化除雜技術、碳化再結晶提純技術,實現了磷酸鐵鋰廢料制備電池級碳酸鋰。開發了選擇性氧化提鋰技術,制備了電池級碳酸鋰(滿足任務書要求標準:YS/T 582-2013標準),此外,還開發了基于磷鐵渣酸化溶解、鐵溶液凈化除雜、陳化煅燒等技術,實現了鐵磷資源循環利用。
湖南省正源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所項目負責人王利華女士介紹了“退役鋰離子電池的精準拆解與物理修復”。她表示,鋰離子電池在拆解和處理過程中存在潛在危害,例如電解液、石墨和金屬粉塵等對人身和環境的威脅較大,因此必須通過科學手段進行環保處理。
據她介紹,該團隊開發的貧氧保護帶電單體解離與正負極片智能識選分離技術及裝備,以關鍵材料物理修復為目標,建立了退役動力鋰電池拆解電壓與鋰分布的對應關系;運用PN結的單向導電原理,研發了低成本定電位放電技術與裝置。以安全拆解為目的,利用氣體實時動態監控與瞬時調控氧含量技術,設計了多規格自適應與模塊化無磁夾具,研發了貧氧保護帶電單體解離技術及裝備,實現了“氧氣≤3%、兼容22種動力鋰電池且拆解效率為540個/h的電池單體柔性解離”的強兼容、高效率指標。
此外,該團隊開發的正負極材料與集流體低雜質機械剝離技術與裝備,針對固固界面剝離難、材料回收率低等問題,揭示了交互界面的粘接劑失效機制。基于正負極材料本征結構,研究了磷酸鐵鋰與石墨用粘接劑無氧熱處理技術,及三元材料體系用粘接劑的有氧熱處理技術,實現了粘接劑的100%脫除、鋁/銅回收率≥98%。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楊國銳先生發表了“廢舊鋰電池全產業鏈技術產業化探索”的主題演講。據他介紹,梯次利用是進入電池回收的低門檻路徑,但存在電池狀態不可控、數據采集困難等問題。由于政策限制,原本盈利的共享電動車和儲能市場被禁,只能轉向海外市場尋求出路。
針對鋰電池梯次利用技術,他們進行了柔性化梯次電池模組拆解系統研發,構建了不同電池包結構、材質、形狀、尺寸和焊接方式等數據庫,兼容多種電池模組的梯次模組拆解,可快速換裝的工裝與夾具,自動化制定SOP和電池包BOM; 全自動梯次電電池連接片銑削平臺研發,可進行電池包/模組自動化轉運,自動化識別連接片形態和材質,自動適配程序編譯、銑削路徑、銑削平臺刀具形式、材質和速度等;梯次電池拆解系統智能安全預警系統設計,自動化梯次電池拆解系統智能安全處置設備,處置系統可以在預警系統信號啟動后,防火材料對梯次儲能系統實現全自動防護,或者防止出現火災事故的梯次儲能系統的火勢蔓延。
特別是,針對手工拆解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易引發爆炸和火災。他們通過引入自動化設備與AI技術,實現自動編程與洗消操作,提高安全性。同時開發“防火毯”技術,有效應對鋰電池火災,具備10小時耐火能力。
深圳鑫茂新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艾迪生先生介紹了“正負極材料修復還原進展”。他表示,鋰電池回收目的是減少對原生礦源的依賴,緩解資源短缺壓力、減少環境污染、降低成本。直接使用正極片作為原料進行再生修復,具有流程短、節能降排、無需高溫處理、無廢水產生、經濟性強等特點。單位產品碳排放量可減少約60%,適合出海發展。
該公司通過改進原材料篩選、優化生產工藝、開發除磁設備、環境再優化等技術創新,顯著提高了產品性能。其再生鐵鋰產品,D50為1.2±0.5 µm;T.D為1.1±0.2 g/cm ;SSA為12.0±3.0 m2/g;首次放電容量≥154.0 mAh/g,改善后的產品磁顆粒降低顯著,改善后磁顆粒降低46.67%、均≤50Pcs/kg。
在石墨回收中,復雜的雜質組成使得石墨凈化成為一項重大挑戰。鑫茂自設計箱式爐和內串爐,裝爐量比傳統高溫爐增加3倍以上,大幅度改善一致性,同時減低成本,減少碳排放。凈化后再生石墨純度達到99.95%,顯著增強了其工業應用價值。
在這兩天的時間里,參會帶你共同見證了行業專家的智慧碰撞,探討了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的前沿技術、發展趨勢與挑戰機遇。對行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為未來的工作與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本次峰會形成的技術成果、合作網絡和政策建議,將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推動 "城市礦山" 開發利用進入精細化、高值化的新階段。
(責任編輯:子蕊)
本周新能源大事件:技術突破與市場震蕩共振 新能源電池行業本周迎來多維變革2025-08-24 19:37
|
中國電池企業強攻歐洲合規戰場:從碳足跡到回收網絡的全鏈條破局,一場會議讓讀懂動力電池會議2025-08-20 08:32
|
破解退役電池綠色循環密碼!北辰循環創新技術方案亮相全球峰會,驅動全球低碳轉型2025-08-19 08:38
|
千億賽道暗戰!“國家隊”重倉新能源汽車后市場,三大央企聯手改寫行業規則&2025GPRC全球動力電池回收2025-08-14 08:44
|
2025 全球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峰會暨第十三屆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會議報到通知2025-08-13 09:26
|
本周新能源資訊匯總2025-08-11 08:36
|
工信部:動力電池拆解領域強制性國標將修訂!公開征集意見!2025-08-08 08:36
|
歐盟電池法延期兩年:中國企業的戰略緩沖與長期博弈2025-08-07 08:35
|
巴特瑞科技:動力電池回收必須撕掉“收破爛”的標簽!2025GPRC參會企業介紹2025-08-06 10:18
|
10 天線下強化實訓,直接就業!電池測試工崗位專班火熱招生中2025-08-05 09:02
|


微信公眾號